编者按
作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
国家级众创空间
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参与单位
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廿余载
深耕实践实训、创新创业领域
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
KAPIV一体化实践育人项目
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项目
通过引入“新形态课程”等新工科教改理念
将知识、能力、实践、创新、品行有机融合
实现了育人模式的深度革新
学生们置身其中
不断学习知识、锤炼能力、提升素养
项目相关成果连续斩获
国家级教学成果一、二等奖
接下来让我们跟随
“工创之星”系列报道
一同走进山大KAPIV实践育人项目
探寻学在山大、快乐成长的奥秘!
团队成员及分工
受访项目团队由6位来自机械工程学院2023级车辆工程班的同学组成。汪佳豪(队长),负责协调分配团队成员任务,跟进项目进度,主导报告及答辩内容的制作,负责3D建模与答辩;王涵非,主要负责建模,组装小车电控部分,以及调试新能源小车;戴哲艺,负责报告撰写以及组内照片、视频的录制;廖树林,负责小车整体框架的组装和图纸的绘制;孙锦广,负责实体加工以及部分图纸的绘制;张宗协,负责理论计算和实体加工。
团队成员说:以创新解决真实问题,用实战书写青春答卷
当创新项目遇上“双碳”
新时代新征程上,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并积极践行的关键方向。我们选择新能源小车项目,绝非仅仅局限于打造一辆小车本身,而是深刻认识到这一实践项目主题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——是在以实际行动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。每一次对小车的调试,都是对传统能源使用模式的深度反思与探索创新;每一克重量的减轻,都意味着为地球环境减少一份压力、增添一份生机。
小车的行驶路径巧妙模拟了革命先辈两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,而节能减排这一绿色发展战略,又何尝不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新征程?选择新能源小车项目,正是我们青春岁月里最酷的担当与表达。我们将国家绿色发展的战略理念融入小车的设计与运行之中,让少年的蓬勃朝气与时代的奋进脉搏同频共振,当小车顺利完成这段模拟征途,它留下的不只是优异的成绩,更是一条清晰而坚定地通向碳中和美好未来的希望之路。

当理论遇上实践:团队协作攻克难题
KAPIV项目依托于“工程材料与设计制造基础”这门理论课程,在课程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项目实践的工作,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,让我们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、技能的运用更加娴熟。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,我们也遇到了诸多难题,小车的转向系统要如何微调才能达到精准灵活的操控效果?按照普通方式加工零件,为何会造成装配困难,是尺寸偏差还是工艺问题?齿轮组的轴距超过比赛要求,这又该如何调整才能符合标准?
这些难题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实践的重要。古人云: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理论的知识即便再丰富,在面对实际复杂情况时,也可能会显得捉襟见肘。在小车转向系统中,我们通过将前轮稍稍偏置,并运用微分头,多次记录不同刻度下小车路线拟合情况,在进行不断微调,一点一点像最优路线靠近;在加工中,我们运用限位环,巧妙地避开了轴类零件需要加工阶梯的问题,在装配的时候,通过正确的加工顺序,大大节省了装配所需要的时间;而轴距问题,在周小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我们采用折线形式进行排列,完美解决这一问题。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我们明白了实践的重要性,在周小泉老师的指导下,我们从各种问题中进行深入思考、积极改进、反复调试,问题都得以完美解决,我们从中也受益匪浅。


72小时攻坚——不断调试解决路径难题
我们的新能源小车的设计理念中,小车的转向是完全通过凸轮来实现的,而拟合好的凸轮在装配到小车上进行实践时,会有诸多误差,为了使小车更准确的沿着路线行驶,就需要不断的调试。我们小组的成员在小车装配完成后,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前往工训中心的赛道上进行调试,顶着炎热的天气和繁重的课业,一次次出发,一次次调整,一次次争辩,出发40余次,记录微分头数据50余次,终于历经72小时,我们小车的路径终于与赛道基本拟合,这场持久战,每位组员都是英勇的战士,我们的汗水与努力为我们的小车保驾护航。

看不见的奖杯——软硬双修的蜕变
答辩结束后,我们团队那辆贴着红军战士形象的小车,在众多作品中成功脱颖而出。比起这份亮眼的成绩,在这场满是挑战的项目“征途”里,个人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团队协作能力的进步,才是我们最大的收获。
项目推进过程中,我们团队成员的分工各有不同,但每个成员都全力以赴攻克难关。在实践中,我们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创新能力,理论知识也得到了巩固,还收获了并肩作战的团队情谊。看着小车从3D建模的模型,一步步呈现为赛道上飞驰的实物作品,成就感溢于言表。
对我们团队而言,5个干劲十足的小伙子并肩完成这个项目,是大学四年里最难以忘怀的珍贵回忆。队长在项目中起着关键作用,他统筹全局,精准把控项目进度,还时刻留意着每位成员的压力和情绪。即便连续通宵奋战,队员们依旧高效协作、各司其职、互帮互助。这段经历,对我们未来在团队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效能,有着极大的助力。
如今,凝聚着我们心血的小车被摆放在工训中心展厅,见证着我们的奋斗历程。这学期KAPIV项目虽已完美收官,但我们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歇,我们的故事仍在继续。这段宝贵经历,会一直激励着团结一心的我们,在未来道路上奋勇拼搏、不断前行。
以学促赛强本领,以赛促学共成长。KAPIV项目精准模拟了创新大赛环境,为大家搭建起一座从理论通向实践的桥梁。在这里,理论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的枯燥文字,而是化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钥匙,实践能力也在一次次尝试与创新中不断提高,每一位成员都会在项目实践中实现成长、获得进步,而这段经历,也将成为我们未来学习征程中源源不断的动力,助力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奋勇前行。
留给学弟学妹们的“锦囊”:
拥抱不完美:没有什么是一蹴而就的,我们的建模也是改了又改,一定要有耐心。
多耐心请教:一定要和指导老师多联系,不懂得一定要问,指导老师的经验都很宝贵。
建立错题本:记录好遇到的难题,还有解决它的过程,回过头想想会收获很多。
装配顺序:装配之前小组一定要讨论装配顺序,会让装配过程事半功倍。